2025年第九届深圳国际无人机展览会
世界数字城市大会
全国无人机行业协会联席会议机制
协会公告
您当前所在位置:首页 > 走进协会 > 协会动态 > 正文

杨金才会长出席第五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并作主旨演讲

2023-12-09 13:34:53来源:深无协 作者:深无协 点击次数:1993次字号:|
走深走实,赋能万物,人工智能勾勒产业发展新蓝海

       12月9日,法国欧洲科学院院士、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世界无人机大会主席、深圳市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杨金才受邀参加第五届上海金融科技国际论坛,并作以“赋能万物,人工智能引领金融科技变革”为主题的主旨演讲,与行业专家共同探讨智慧金融领域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前沿技术应用,聚焦智慧金融、人工智能、大模型等热点话题,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与实践的深度交流。



现将演讲内容整理如下以作分享交流:


       当今时代,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大变局,而各国也在开展新一轮的科技变革和产业革新,我国也在这一进程中踏浪而行挺立潮头,其中,5G、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运而生正在悄然改变着这一趋势,值得一提的是,人工智能作为重要的驱动力量之一,为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进步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影响。


走深走实,赋能万物,人工智能勾勒产业发展新蓝海


       人工智能产业,是指与人工智能相关的软硬件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系统应用、集成服务等核心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在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经济发展等领域融合应用带动的相关产业。


       在国家战略层面,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着重指出应当“推动人工智能与各行业融合创新”,这为人工智能赋能万物,勾画蓝图定好了基调。但人工智能实际发轫于2020年,主要体现在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省市区县相继出台的产业相关政策上。据统计,围绕人工智能的相关政策文件就出台了1448项。可想而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对这一领域的展望和重视。


       特别是在今年4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首次明确提出“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并指出“要重视通用人工智能发展,营造创新生态,重视防范风险”。这为人工智能的高质量发展再次注入强劲动力。


       根据相关机构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新注册的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就有84.5万家,其中,超过七成企业在2020年~2022年期间完成注册。需要强调的是,今年的1月至5月,就有12.5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成功注册。


       行业发展宛如大浪淘沙,截至今年5月31日,我国现存77.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相对集中分布在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其中,在广东就有11.1万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占比达到14.4%,位列全国第一。


       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前沿阵地,深圳是继北京、上海的三大主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工信部第一批认定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科技部确定的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


       据统计,截至2022年底,深圳市泛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达到1588家,排名全国第二,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员数量超过15万人。2022年,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2488亿元,同比增长32.10%;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稳步增长,达到342亿元。


       仅在深圳,就坐落着以腾讯、华为、为主的人工智能前端企业,以大疆创新、道通智能为主的无人系统制造企业和以云天励飞、鲲云科技、优必选等为主的新锐企业,这有力带动和覆盖硬件制造、软件技术、终端产品、后端服务等环节,并构成全链条的人工智能产业生态体系,从而辐射各个应用场景和领域。


       近年来,深圳陆续打造了四个国家级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分别是腾讯集团医疗影像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平安集团普惠金融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华为公司基础软硬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和商汤公司智能视觉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成立了鹏城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等研发机构,以及深圳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等市级基础研究机构。


       毋庸置疑,以无人系统、机器人、AI大模型等为主人工智能产品正无时不刻在影响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


       深圳在人工智能立法上也敢为人先,去年,深圳颁布实施《深圳经济特区人工智能产业促进条例》,这也是我国首部AI 产业专项立法,其中指出要构筑起" 一条例、一方案、一清单、一基金群 " 的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应用的政策体系,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全时全域应用。


       今年5月31日,还印发了《深圳市加快推动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应用行动方案(2023 — 2024 年)》,并同步发布首批 " 城市 +AI" 应用场景清单,鼓励金融、商务、工业、交通等企业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对现有生产、服务和管理方式进行升级,尤其是在制造业领域,推动人工智能在设备故障检测和故障诊断、基于视觉的表面缺陷检测等领域应用,孵化高度智能化的生产机器人。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逐渐以无人系统、机器人、大模型等具体产品应用在各行各业,凭借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优势,在医疗保健、制造业、金融服务、零售业、服务业、教育行业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向智而生,盘活驱动,人工智能引领金融科技变革


       近年来,人工智能在数字经济中扮演着核心驱动力、重点产业和数字底座的重要角色,传统的金融业也正在加速拥抱人工智能这一新技术、新浪潮的到来,其中,人工智能作为金融科技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业已改变了金融的业态、发展逻辑和行为方式。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各项创新举措也是走在全国前列。早在2018年,中国银行业首家“无人银行”就在上海,一经亮相瞬间成为舆论焦点。什么是“无人银行”,相信大家也不陌生,它指的是全程不需要柜员参与业务办理的高度智能化的银行网点,是银行网点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探索,也是银行业线上线下业务创新融合的重要环节。通俗一点的说,它是机器人辅助人工作业,或者说机器人代替人工作业的结果。


       事实上,人工智能发展如火如荼至今,殊不知国内银行和全球大行早已布局人工智能应用,AI技术也早已渗透进入各个银行的业务系统。


       早在2017年,由中国银行业协会发布的《2017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数据显示,中国的银行对其5%的支行进行了智能化升级调整,约11.4万台智能机器能够提供除存取款外的其他服务。


       可以看到,当时国内外各大银行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的情况,例如在实时分析应用方面、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应用方面、人脸识别和语音识别应用方面、自然语言处理与生成应用方面、虚拟助手/机器人应用方面、机器人自动化处理应用方面。


       在今年发布的《2023年中国银行业服务报告》也提及到数字化转型,即人工智能产品终端的应用进一步重塑银行数字化转型。


       人工智能在金融领域的主要创新应用还包括智能投顾、智能投研、智能信贷、智能保险和智能监管等,分别体现在投资理财、信贷、保险和监管等业务场景。


       根据沙丘社区发布的报告显示,客户流失预警、客户画像建立与潜在客户挖掘、自助分析、数据治理、反欺诈、智能客服机器人、数据资产管理、无感身份识别、远程银行服务、业务流程自动化、数据分类分级、风险预警、客户全生命周期管理、IT运营、网店运营、反洗钱、授信审批、智能投顾,可以助力银行首席信息官、决策者来实现相关营收增长、降本增效、提高用户体验并降低风险等问题。


       目前,以实体为主的智能机器人具备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具备的实时分析、深度学习、人脸识别、语音识别、视频/图片/图像分析、自然语言处理、生成等优势,深度融入金融服务场景,无时不刻为广大客户提供智慧、共享、体验、创新的金融服务,极大地满足了现有的应用需求。


机遇挑战,并行不悖,人工智能+金融科技向何方


       人工智能和金融业相互依赖高度融合,一方面,金融要实现信息建设和数据储存就需要人工智能产品提供坚实基础;另一方面,大多银行、保险、证券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基于大数据而展开;更多金融普惠化和场景化的创新,也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提供支持,因此,人工智能与金融的结合,无疑为金融业的科技创新提供无限可能。


       随着AI、大模型等高技术含量的人工智能产品的深度应用与逐项落地,AI+金融无疑是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商业模式,但也需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尽管人工智能技术或者产品有着相对成熟的应用基础,但对于变化莫测相对复杂的金融业,依然只能实现着辅助的功能,即搜索功能;长期来看,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人工智能甚至很难主导决策者的决策。


       此前李开复曾预言,“15年内,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将具备取代40%-50%岗位的技术能力”。结合现如今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这或许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但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应用更需要回归人的怀抱。


       其一,AI是冰冷的,但人可以结合着理性与感性的认识及时应对人工智能等应用带来的新风险;其二,数据是金融数字化转型的基石,确保数据安全并及时建立监管体系,将有利于加快AI+金融业的高度融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