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中国消防博物馆特别策划制作的《百年对望·翻开尘封的消防相册》馆藏影像文献特展在首都博物馆开展,展示了百年来中国消防队伍的历程和现役救援装备,而凌空悬在展厅上空的正是一架无人机。
“在山地等复杂环境下搜救,车辆没路不便通行,有时人员徒步抵达现场就需要好几个小时,而无人机10分钟内就能飞抵现场,迅速定位被困者。如果受困者需要帮助,无人机还能送去救生圈、水和食品等关键物资。”甘肃苍穹无人机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负责人罗晓向记者介绍无人机在救援过程中发挥出的高效作用,“像是今年郑州暴雨,处置地铁积水事件时,救援人员就操控无人机钻入隧道飞行数百米,为抢险人员探明道路并保障安全。”
也正是在此次河南洪灾救援中,全国多地的队伍带着无人机火速援驰,把无人机应急救援的多样化应用推向了一个高峰。7月24日,在暴雨的持续冲刷下,鹤壁一处跨河电信光缆被洪水冲断。原本河面只有四五十米的河流,在洪水的推波助澜下扩大到了200多米。因为水位高、水流急,抢修人员多次尝试用救援橡皮艇都无法横渡过去。此时电信工人想到,水路不通,就走空中。不久后,一台挂载着牵引绳的无人机腾空而起,向对岸准确空投导引绳,顺利完成跨线任务,帮助当地恢复通信,打通了救援“生命线”。
无人机最早出现在救援领域,是一线消防救援人员自行探索应用的。早在"行业应用无人机”这个概念出现之前,已有救援人员拿着精灵等早期无人机去参与天津港等救援行动。消防救援无人机之后的迭代进化便从未离开过前线,这才成为了今天不少实战中的“最优解”。
当即,广东消防的救援人员就联系了大疆的工程师,出了一道难题:茫茫林海,火点附近没有任何标志物,定位起火点有如刻舟求剑;无人机怎么精准获取屏幕中看到的火点的坐标,并及时传给指挥部?这让研发团队犯了难,意识到对应用场景了解的不足,但同时也看到了日后改进的方向。短短几个月后的大疆新品发布时,工程师就把“打点定位”功能做了出来,无人机的镜头看到哪儿,就能获取哪儿的实时位置。
为了汇集全国合作伙伴力量,将智能、高效、安全的作业方式带入更多的应用场景中,大疆在2020年成立了大疆应急救援联盟。截至今日,联盟伙伴已参与了400多起国内外突发安全事件的救援,其中河南暴雨、2020南方洪灾、浙江温岭油罐车爆炸、四川凉山山火等多个事件。
科技改变生活,科技服务生活。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无人机将服务于更多的工种,在消防救援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期待看到无人机的应用能够帮助守护更多人,也希望科技的力量能在中国百年消防史的进程中尽自己一份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