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人民政协报》刊发专题文章《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环境》(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 陈倩雯)。文章提出,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重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需要重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低空经营主体动能;需要重视科研与产业的关系,提升低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需要重视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将全文分享如下。
低空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亟待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是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角逐的新领域,也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科技创新的新赛道。当前,低空经济制造业基础较好、市场潜力较大的城市,纷纷制订了相应发展规划。但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发展,仍然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构建与高质量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尤其是推进央地之间、军地之间、部门之间、政企之间目标和行动的一致性,引导多方主体在技术、基建、制度、生态、投资等领域共同努力和有序竞争,在新材料、新技术、新业态、新场景中持续创新突破,不断引导新质力量产生和聚集,提高生产效率,以更高水平的供给满足更高质量的需求。需要重视发展与安全的关系,推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开放低空空域、发展低空经济,对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科技进步、文化繁荣、国防建设意义重大;同时,也对公共安全治理提出了新课题。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在发展中形成新的安全格局,保障新的发展格局。建议定期评估调整授权空域,对低空飞行表现较好的航路,适当调整高度,试点减少审批。在军民航的指导下,根据地方低空产业发展需求,根据安全评估风险情况分类划设商业化运营空域;开展不同分类分级的空域内低空飞行测试、低空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融合飞行验证,探索制定低空飞行间隔、冲突调配等运行规则。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应探索建立大湾区内新型低空飞行器民航指挥调度系统,从低空飞行资质、技术方案、航运路线、示范演练等方面开展监管,规范跨境飞行作业和无人机飞行执业标准,协同引导湾区内低空飞行器有序使用。需要重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激活低空经营主体动能。推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更好结合。政府做好制度设计与产业引导,建设基础设施,鼓励场景培育,强化监督监管,保障市场公平,确保目标应用场景与经济社会需要密切相关,防范“炒概念”“虚设场景”“骗投资”等无序行为。同时,激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力量开发场景运用,鼓励龙头企业创新业态模式,支持行业协会研究共性问题,不断积累数据经验,优化算法,为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培育优质土壤,奠定雄厚基础。需要重视科研与产业的关系,提升低空经济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载体。实现高质量发展,既依赖发展载体的转型升级,也依赖发展动力的不断提高。发展低空经济科研和产业,一方面需要规划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打造中试验证测试平台,支持企业、院校与政府共建低空飞行航空器综合应用测试基地,提供运行风险评估、定型鉴定、载荷验证、数据测试等服务保障;另一方面,要持续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大通用航空器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研发投资,推动产学研用联动融合与军民融合,提高自主研发能力,避免“卡脖子”问题。
需要重视软件和硬件的关系,加快低空基础设施建设。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虽然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优势,但在人才供给、标准体系、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环境上依然迫切需要大力投入。在软服务方面,加大对人工智能、通感一体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快数字孪生系统和城市数字底座的公共研发投入,加大低空空域管理、服务和保障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在硬服务方面,加快建设低空通信、传感计算的基础设施,探索依托城际轨道及地铁站点规划建设低空起降公共场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