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深圳市政府印发《深圳市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明确,聚焦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高速城市化对天气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展开研究,打造国内一流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江海陆空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和预警联动机制,开展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建设低空气象服务中心,保障低空飞行、通用航空运营。现将部分内容分享如下。
据悉,《若干措施》用了较大篇幅明确积极培育和发展气象科技产业。据深圳市气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动力,气象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是自身的产业化,可以为经济发展拓展渠道、增添动能。深圳培育和发展“20+8”产业集群,有一半的产业与气象紧密相关,如安全节能环保、海洋、低空经济、无人驾驶、新能源等,都需要气象科技精准赋能。
■ 建设目标
《若干措施》明确了深圳气象“3433”发展战略,即在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智慧气象服务、气象科技产业发展三方面先行示范,在综合气象观测体系、资料同化技术、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技术、预警靶向精准发布技术四方面竞标争先,开辟气象科技产业创新平台建设、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人工智能气象应用三条新赛道,创新气象基层服务、公众服务、专业服务三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方式模式。
结合深圳的城市定位和使命任务,提出气象高质量发展三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形成以“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行业研判、全周期服务、全方位赋能”为特征的数智气象服务体系,更好服务“五个中心”建设;到2030年,气象现代化水平全国领先,建成大城市气象综合观测、人工智能气象预报、智慧气象服务示范区,气象科技产业发展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到2035年,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达到国际先进城市水平,智能气象观测、区域数值同化技术、大城市智慧气象服务能力达到国际一流水平,成为深圳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主要内容
《若干措施》主要内容包括四大方面:一是突出气象的科技属性,提升气象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支持气象核心科技攻关、应用型创新引领和人才队伍建设,做强粤港澳大湾区气象监测预警预报中心和深圳国家气候观象台等创新平台;二是突出基础业务能力提升,围绕全灾种监测、全时域响应、全周期服务、全行业研判、全方位赋能,夯实数智气象基础能力;三是突出气象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实施“+气象”赋能、大型活动气象服务、智慧气象惠民、生态气象服务等四项行动,保障全球领先的重要先进制造业中心、物流中心、消费中心、金融中心建设;四是突出深化气象体制机制改革,加强组织领导、法治建设、投入保障、开放合作,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健全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气象高质量发展工作机制,凝聚气象高质量发展合力。
据了解,《若干措施》明确,聚焦地空天一体化综合观测、基于数值预报需求的适应性观测试验、非均匀下垫面边界层结构、高速城市化对天气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展开研究,打造国内一流的国家气候观象台。建设现代综合交通气象服务平台,建立江海陆空铁等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气象服务体系和预警联动机制,开展商贸物流气象保障服务。建设低空气象服务中心,保障低空飞行、通用航空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