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央视新闻”
本次科考是我国第三次由“雪龙”号和“雪龙2”号共同开展“双龙探极”,也是飞马机器人继36、38次南极科考任务后,第三次参加“双龙探极”科考任务。
此次科考聚焦南大洋重点海域对全球气候变化响应与反馈等重大科学问题,顺利完成南大洋有关海域和南极大陆有关区域的调查任务,以及中山站到南极冰穹A断面所有站点的冰雪环境监测、天文观测和伊丽莎白公主地等区域的冰下地形探测,取得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为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和利用南极做出了积极贡献。
V500作业期间偶遇南极企鹅
南极严酷的冰雪环境
据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的田彪介绍,南极内陆环境严苛、天气条件不够理想,常出现地吹雪天气,作业期间最大风速超过10m/s,特别是在昆仑站作业过程中最低气温能达到零下40摄氏度左右,对人和设备都是巨大考验。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携飞马D2000S、D500出征南极
为更加高效地完成科学考察任务,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团队积极应对困难,此次科考携带了飞马智能航测/遥感/巡检/应急系统D2000S和D500开展科考航测任务。通过使用无人机,技术人员可以在雪地车车厢、生活舱内规划作业航线、执行作业任务,不必在户外长期值守,切实提高了航测效率,帮助团队圆满完成南极内陆“东南极冰气相互作用观测与模拟研究”与“南极内陆大气环境观测技术试验”两个核心考察任务。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全球变化与极地研究所技术人员与D2000S作业画面
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的刘沼辉表示,他们利用南极天气窗口期、在冰盖冰雪环境中航测期间,V10凭借其长航时、高抗风性能及大范围数据获取能力极大解决了极端环境下的测绘痛点。此次科考,V10共计飞行10架次、总作业时长近20小时、累计作业面积达180平方千米,这也是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首次突破100平方千米作业面积。同时,此次南极“新兵”V500也有不俗表现,共计飞行近七小时,累计作业面积近40平方千米,这也是该机型首次在南极航飞执行测绘任务。此外,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技术人员还配合使用D2000S和SLAM100,对三维目标物进行精细化测量。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技术人员与V10